建站频道
    当前位置: 中国美术家网 >> 美术理论 >> 理论库 >> 收藏
      分享到:

      收藏感知:去博物馆还是去古玩城(作者:光耀)

        作者:核实中..2010-01-29 16:01:53 来源:网络

           来源 :文汇读书周报
          学习古玩文物鉴定,理论学习是求知的基本面,但是器物考古比纸上(理论)考古更为重要。



          不少学习古玩文物鉴定的大专生毕业后,作为该专业老师的我之所以分别推荐他们去古玩城、艺术品拍卖公司工作,而没有推荐他们去博物馆求职,客观原因是:大专毕业生的文凭是一道坎,暂时越不过去,博物馆招专业人员通常需要本科以上文凭,研究生、博士生现在也随便找。主观原因是:惜才如命的我,不愿意看到一株株可塑之才,在博物馆的高墙深院里渐渐枯死,因为古玩文物鉴定专业的大专毕业生,进了博物馆可能只能在其开设的书店、旅游纪念品商店当营业员,暂时不可能作为专业的研究人员培养。而且,博物馆仅是一方小天地,年轻人的求知欲望可能会被框住,将来难以培养成视野开阔的古玩文物鉴定的杰出人才。



          这里又衍生出一个新命题:古玩文物鉴定专业的大专生毕业后是去博物馆,还是去古玩城?我的观点非常清明:应该先去古玩城,利大于弊。原因有三。



          一、去博物馆只能观器物,去古玩城能上手看器物



          凡不懂行者都以为去博物馆能看到器物,其实,博物馆里只能隔着玻璃“观”器物,而不能上手看器物。学习古玩文物鉴定,仅仅“观”一件器物,是学不到实际鉴定真经验的。纵然,博物馆库房藏品无数,但非专业人员、非项目课题研究人员,是严禁去库房看器物的。也就是说,如仅是博物馆的普通工作人员,与普通观众一样,只能隔着玻璃“观”博物馆陈列的有限藏品。而懂行者都知道去古玩城不一样,无论是私营古玩店还是国有文物商店,经同意能随便上手看器物。学习鉴定器物,手感很重要,如一件出土陶釉器,分量的轻重、釉面的枯涩、纹饰的土沁痕迹、胎骨的土锈特征,看多看熟了,就会烂熟于心,这是器物鉴定的真经验。如只会背诵书本上的鉴定要诀,碰到真实的器物,可能会一筹莫展,不知所措。



          二、去博物馆只能观器物珍品,在古玩城还能看器物赝品



          凡不懂行者,以为学习古玩文物鉴定,只要能看懂真品就行了,其实,这句话只说对了一半。会看真品器物,会看历代标准器,这仅仅是学习古玩文物鉴定的基本功。凡博物馆出来的鉴定专家,让他们看真品器物,个个都是一流专家,一看一个准,口若悬河,能说出一大套理论。但假如请他们看一件博物馆里从没见过的高仿赝品,可能会比较茫然,至少不能随便表达鉴定意见。更有甚者,一些博物馆的个别老年权威专家,为维护自己所谓的学术鉴定权威,凡他们从来未见过的杂窑、小窑器物,一律会说成是赝品,贻害无数收藏爱好者。而懂行者都知道,去古玩城能看到器物赝品,学到辨别知识。当代是有史以来高仿赝品、高仿水准最高的年代,当代真正的古玩文物鉴定专家除了能一眼看出真品外,还要能一眼看出赝品。俗话说,不怕不识货,只怕货比货。当一件器物真品与一件高仿赝品放在一起,辨别不清时,伪专家的狐狸尾巴就露出来了。所以,去古玩城能看到无数的高仿赝品,从而真正学到器物辨伪的鉴定经验。



          三、在博物馆吃公家饭学不深真伪鉴定,去古玩城吃自家饭才能学透真伪鉴定



          大学文博古玩专业的学生毕业后直接去博物馆从事文博专业研究,可能只能学通理论,而学不通实践。因为中国文博界至今仍有一条潜规则:文博专业的研究者不能收藏与本专业相关的器物。举一个实际的例子,一名快30岁的大学文博系的博士生,出了校门直接进博物馆从事专业研究。十年后他可能会成为副研究员,二十年后他可能会成为正研究员。按照职称来评判,他应该是一位正统的文博专家了。但他可能在理论上颇有建树,而在实践上,他从未个人收藏过一件古陶瓷真品,也从未买进过一件古陶瓷赝品,除了博物馆所藏的那些供其研究的真品外,他对古玩市场上铺天盖地的真品赝品缺乏真伪鉴定的实际经验,这能算是一位真正的古陶瓷鉴定专家吗?



          古玩界流行一个类似玩笑又颇有见地的话:吃公家饭的学不好真伪鉴定。因为如你个人从未走过眼,吃过药,花过冤枉钱,收藏过赝品,你对高仿赝品从来没有受骗上当的“仇恨”,你个人辨伪的经验又怎么会刻骨铭心?怎么可能成为真正的辨伪鉴定专家呢?严格意义上的收藏家,都是吃自家饭成长的,“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权威的收藏鉴定专家也多是靠自学成才的。因为古玩文物收藏鉴定这一行“水”实在太深了,没有永远的学生、徒弟,也没有永远的老师、师傅。一件器物如放在博物馆展厅里,是一件文物、一件藏品、一件艺术品,如放在古玩城,放在拍卖会现场,就是一件古玩文物类商品,而决定是否收藏投资这件“商品”的决定因素是价格。收藏家们都是真刀实枪的演练者,如看错一件器物,大把大把的银子就打水漂了。收藏家们真正口服心服的是那些既懂赏真,又懂辨伪,还能比较正确评判一件器物的收藏投资价值的古玩鉴定专家。凡没有真正吃过自家饭的,个人从来没有收藏过古玩文物的,很难会被古玩界公认为权威的鉴定专家,一般只能称之为博物馆专家、文博理论家,他们大多会在古玩收藏界真刀真枪的演练中败下阵来。



          博物馆就如一条收藏文化的河流,可以顺水推舟,顺流而下,很快学通收藏理论,扬起收藏理论的风帆;而古玩城就像一汪收藏文化的汪洋,一望无边,深不见底,常常还会遇到风浪袭击,礁石阻挡,搞得人仰船翻,掉进海里,或被无声淹没,或奋力遨游,到达彼岸,成为一代收藏实践高手。



          然而,当代文博界,少有从古玩收藏界直接引进中青年人才的机制。无数缺乏收藏实践真知的大学学子,进入博物馆后,至少要坐十年、二十年冷板凳,才能渐渐成才。但这漫长的坐冷板凳的岁月,容易把年轻学子的学术锐气消磨掉而流于平庸。



          业余收藏界里成才的鉴定专家通常被称为“市场派专家”,专业文博界里成才的鉴定专家通常被称为“学院派专家”。其实,这种划分虽然有些道理,但并不十分正确。这两种流派的专家应该是相互流动,相互交融的。如从小在北京琉璃厂古玩街做学徒出身的耿宝昌,是当年典型的“市场派专家”,后进入故宫博物院工作,成为当今“学院派专家”的代表。再如原先在故宫博物院工作的“学院派专家”王世襄,被故宫除名后游刃有余地进入民间收藏界,收藏到数百件唐“大圣遗音”伏羲式琴、明朱小松归去来辞笔筒、明朱三松竹根雕老僧及一批明清经典系列黄花梨家具,成为当代杰出的民间收藏家,成为“市场派专家”的典型代表。



          在二十世纪五十至七十年代,是所谓的“学院派专家”掌握着话语权,具有鉴定古玩文物一锤定音的学术强权。而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至今,收藏活动蓬勃发展,无数民间收藏家已渐渐夺回话语权,“市场派专家”向“学院派专家”发起了挑战,发出不同凡响的声音。新世纪后民间收藏界举办的“元青花学术研讨会”就是最好的例证。



          所以,年轻的文博古玩学子,大学毕业后最好先去古玩城,经风雨见世面,练到自己心灵深处真正有了古玩感悟、文博感知,练得一身古玩文物鉴定辨伪真功夫后,在实践出真知的中年之际,再进博物馆做学问,才会把古玩文物的学问做深做透,才能拓展出古玩文物研究的学术新空间、新课题、新目标。

        • 中国美术家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meishujia.cn,All right
        • 业务部:
        • 邮编:100069
        • 电话:
        • 技术部:
        • 邮编:100052
        • 电话:
        • 热线:服务QQ:529512899电子邮箱:fuwu@meishujia.cnbeijing@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29(s)   9 queries
        update:
        memory 4.130(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