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民俗博物馆(河北) (中国美术家网会员主页)
博物馆首页 / 博物馆概况 / 最新动态 / 学术研究 / 珍品赏析 / 展览活动 / 收藏理论 / 收藏知识 / 收藏视频 / 联系我们

        加强专题博物馆建设 突出地域文化特色 ——兼谈民俗(民族)博物馆的现状与发展

             长期以来,我国博物馆的类别基本上是以综合性博物馆和革命战争及人物类纪念馆为主流。其展览内容也多侧重于中国通史、近现代革命史乃至人物生平介绍等。相对来说,专题性博物馆、地域文化类博物馆数量较少,特别是民俗文化、民间艺术类博物馆,一直没有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和关注。即使建国后,极个别省市建立了一些民俗、民族类博物馆,但也多是以少数民族文化为主体,如云南省民族博物馆、黑龙江省民俗博物馆、北京民族文化宫博物馆等。其收藏、展示的内容大多都是当地少数民族的生活习俗、文化风情及服饰用具等。而作为中华民族主体的汉民族的民俗文化以及一些具有区域特色的民间文化,至今也没有一个比较权威且具有一定规模的收藏展示场所。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西方文化的渐进,目前中华传统文化面临严峻的挑战。2005年,韩国将“江陵端午节”申报抢注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例,更加引发了国人对传统民俗文化的关注和反思。
               其实,中国自新文化运动以来,传统文化就笼而统之的被贬斥,被批判。尤其是建国后的历次政治运动、破旧立新的文化大革命,更使传统文化遭到了几乎是毁灭性的打击和破坏。历史的东西一并被作为封、资、修扫进了“垃圾堆”,就连仁、义、礼节、孝道,也被强行贴上“阶级”的标签,致使中国人满脑子的“阶级斗争”和“政治革命”。从而弱化了历史的积累,弱化了文化根脉,弱化了民族的传统,就连博物馆也成了宣传“阶级斗争”、大讲无产阶级专政与革命、全力以赴为国家政治服务的机构和场所。特别是通史陈列,各省市之间的展示,几乎没有多少差异。千篇一律,缺乏个性,缺乏特色的现象,导致展览缺乏生命力,缺乏观众的支持。
               改革开放之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蓬勃发展。在各级政府狠抓经济建设,强调生产总值的同时,虽然也要求两个文明(物质和文化)一起抓,但是文化建设相对于经济建设来说,其关注乃至重视程度差距极大。因此,很多专家纷纷呼吁:在经济发展的中国社会转型期,必须要重视传统文化的保护,否则在今日信息全球化的时代,我们的文化身份和文化之根脉将会丧失,我们的后代将不知从哪里来,也不知到哪里去……。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文化建设也进入了一个新的辉煌时期。在各级领导和文化(文物)工作者的积极努力下,大大小小的博物馆、图书馆及文化设施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民俗文化游、胡同游、古代民居游等成为一种文化旅游的时尚;以蔚县剪纸、唐山皮影为内容创作的文艺节目也纷纷登上了舞台,有的还选入了大型的春节晚会,并受到了广大民众的欢迎。事实证明,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之所以生生不息,特别是在短时间内能够迸发出如此灿烂的光芒,就在于她早已深藏于我们华夏子孙的心底,传统文化的基因也早已融入到了我们的血液之中。遗憾的是:虽然,眼下对民俗文化的宣传热闹非凡,然而就民俗(民族)博物馆的建设来说,较之火热的民俗文化旅游现象,以及民众对传统文化的迫切需求,仍然存在着很大的距离。
           
             首先从数量上来说,民俗(民族)类等专题性博物馆近几年虽呈现上升趋势,但是就其规模和总体数量上,还相差甚远,还不能与一些国外民俗馆和国内历史、综合性博物馆相比。其次从陈列展示来看,国家级的民族文化宫博物馆是一个老馆,主要展示少数民族的民风民俗,展示手段和内容都相对陈旧。一些省市级民俗馆则大多依托于古建筑、古民居或名人故居等文物保护单位而建,所展示的内容基本以本地域的婚丧嫁娶、节日风俗为主,服务于当地旅游开发的需要,成为当地旅游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然而在藏品研究、传统文化传播等方面,由于资金的不足,依然是力不从心。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国内年轻一代,崇洋媚外,追求新潮,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冷淡和无知,甚至是排斥,也是不容忽视的客观事实,究其原因主要为:
           
              1、学校课本教育中传统文化内容少。由于当前我国教育制度以应试教育为主导,在中小学填鸭式的教育手段,几乎抛弃了传统文化,注重的只是方法和技能的培训,缺少对青少年进行文化的熏陶,文化传承的链条在青少年这一代出现了断裂。
               2、社会民俗活动、传统节日逐渐被冷落,甚至遗弃。由于商品经济的急功近利,几乎产生于农耕文明的所有节日和民俗活动都被弱化,一些节日和民俗活动的红火和热闹只是成为商家进行促销的简单手段,传统节俗深蕴的文化意义渐去渐远。
               3、具有实物展示功能的民俗(民族)博物馆较少。大多数博物馆都把收藏和展示历史文物作为主要任务,对民俗文物、民间工艺则重视不够,进行展示的更不多见。因此,人们无法通过参观博物馆获取传统文化知识,无法直观地了解我们的民俗文化。
               4、社会风俗日益西化。近年来洋节日给青少年以新的兴奋点,西方的生活理念、生活方式被八十年代后的所谓“新新人类”欣然接受,他们的衣食住行乃至行为理念都被打上了西方文化的烙印。
               5、民俗文化符号被现代审美意识取代。信息全球化正在使得中国文化失去传统,商业的繁华使得属于我们本民族的文化符号逐渐被替代,以西方文化为主的现代审美意识进入了更多人的脑海,我们生活的土地长满了冰冷的钢铁水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温情正在逐渐消失,具有中国特色的吉祥文化符号也在日益丢失。
               以上种种现象,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同时也更加要求我们文化(物)工作者和文化(物)部门做出应对和决策。就博物馆工作而言,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应该加大抢救、保护、记录那些即将逝去的民间艺术和民俗文化,同时也应下大力气抢救和保护那些近现代民俗文物或地域性较强的特色文物,进而为博物馆的民俗文化陈列及专题性陈列提供支持,为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传统文化教育、乡土知识教育提供实物资料。笔者认为,只有加强专题博物馆的建设,突出地域文化特色,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了解我们祖先在历史上作出的成就与贡献,才能培养人们爱家乡、爱祖国的情结,才能使观众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激发中华儿女的民族情感。可喜的是目前除了一些小型的专题馆发展较快外,在一些综合性大馆陈列中,民俗文物、民间艺术、地域特色文化也成了重头戏,如首博的《京城旧事—老北京民俗展》陈列,不仅为北京人、也为世界各地的观众津津乐道。杭州市的中国丝绸博物馆、胡庆余堂中药博物馆、景德镇陶瓷历史博物馆、河北磁县磁州窑博物馆等,同样是各地游客观众争相参观学习的好去处。特别值得我们学习的是,位于杭州龙井路中国茶叶博物馆。这是一座以茶与茶文化为专题的博物馆,自1991年4月对外开放以来,成果丰硕,她集收藏、研究、社会教育、文化传播及休闲、娱乐、餐饮等功能于一体,不仅成为目前国内外影响较大的专题性博物馆,同时还为当地经济乃至中国茶文化的弘扬传播作出了贡献。这种具有地方特色的专题性博物馆,成年人喜欢、青少年喜欢、国外游客也喜欢,因此,加强专题性博物馆建设,突出地域文化特色,张扬博物馆的个性,突出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应是我们博物馆发展的方向。我们深信,随着国家经济的腾飞,中国博物馆事业必将会取得更大的成就。 
      More 最新动态
      ·面塑艺术家向省民俗博物馆 赠送龙凤花糕
      ·河北省博物馆学会专题博物馆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
      ·河北省民俗博物馆2011年“文化遗产日”宣传活动情况
      ·河北省民俗馆举办“保护文化遗产 传承中华文明”
      ·“中华魂 民族情——传统节俗展”师大巡展首展成功
      ·发挥博物馆职能 让民族“记忆”发扬光大
      ·河北省民俗博物馆举办 《中华魂 民族情——品味中华传统节日...
      ·服务社会 充分发挥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
      ·“河北省民俗博物馆牵手裕华区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启动仪式...
      ·“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讲座 在河北科技大学引起轰动
      More 珍品赏析
      民俗2
      民俗1
      杜立锁陶艺作品4
      杜立锁陶艺作品3
      • 电话: 0311-5814487 邮箱: QQ :
      • 地址:河北省裕华区育才街181号
      Processed in 0.026(s)   3 queries clearcache
      update:31491292
      memory 5.929(mb)